寶寶手腫了可能是壓迫、外傷、蟲咬皮炎、接觸性皮炎、腎炎等原因引起的,可以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進行改善。如果是由疾病因素引起的,建議及時就醫。
1、壓迫:
寶寶在睡覺時,如果手部受到壓迫,導致局部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可引起手腫的現象,可以通過變換體位,解除對手部的壓迫,同時也可以對手部適當的按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
2、外傷:
當寶寶手部受到外傷時,可能會導致組織受損,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可以使用冷敷和熱敷的方式改善。前24個小時使用干毛巾包住冰塊進行冷敷,24小時以后使用熱毛巾進行熱敷,能夠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恢復。
3、蟲咬皮炎:
寶寶手部被蚊蟲叮咬后,蚊蟲口器中的毒素進入皮膚內,可引起局部發生炎癥反應,出現紅腫、疼痛等表現。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涂抹爐甘石洗劑、復方倍氯米松樟腦乳膏、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等藥物治療,可以起到收斂、止癢、抗炎等作用,用棉簽蘸適量藥物,直接涂抹在患處即可。
4、接觸性皮炎:
當寶寶用手接觸到過敏原時,通常會引起接觸性皮炎,表現出皮疹、瘙癢、水腫等。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氯雷他定顆粒、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鹽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等藥物治療,能夠幫助緩解過敏癥狀,需要在成人監護下口服,同時應脫離過敏原,避免持續受到過敏原的刺激。
5、腎炎:
若寶寶患有腎炎,腎功能出現損傷,腎小球濾過率降低,通常會導致身體的水分無法完全排出到體外,進而也可能會引起手部水腫。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靜脈點滴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氫化可的松注射液等藥物治療,可起到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注射期間,家長需要多觀察注射部,如果出現了不良狀況,應及時向醫生反映。
日常生活中要給寶寶做好護理工作,保持身體與環境清潔,避免讓寶寶接觸一切易引起過敏的因素,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以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