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被壓迫的地方起大疙瘩考慮是過度擠壓、過敏性皮炎、壓迫性蕁麻疹、毛囊炎、癤腫等原因,可以通過停止壓迫、口服藥物、外用藥物、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皮膚出現異常癥狀,建議及時就醫,不可延誤病情。
1、過度擠壓:
皮膚長時間受到強烈或持續的外部壓力,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受阻,容易形成水腫或血腫,表現為皮膚上出現大疙瘩。應立刻停止對皮膚的壓迫,可以輕輕的按摩皮膚,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能夠使皮損癥狀消退。
2、過敏性皮炎:
皮膚被壓迫的地方,如果對接觸到的某種物質過敏,這會引起皮膚出現變態反應,導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皮膚出現紅斑、水腫、瘙癢等癥狀,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馬來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鹽酸西替利嗪片等藥物進行治療,能夠起到抗過敏的作用。建議患者服用藥物時用溫水送服藥物,有助于藥效的發揮。
3、壓迫性蕁麻疹:
壓迫性蕁麻疹屬于一種特殊類型的蕁麻疹,當皮膚受到壓迫或摩擦時,會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從而導致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引起局部紅腫,并伴有瘙癢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涂抹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爐甘石洗劑等藥物進行治療。涂抹藥物之前,應用溫水清潔皮膚,將藥物均勻地涂抹在皮膚上,有利于皮膚對藥物的吸收。
4、毛囊炎:
皮膚受到壓迫后,容易導致局部皮膚抵抗力下降,如果局部皮膚感染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則會引發毛囊炎,使毛囊周圍紅腫,并出現炎性癥狀,表現為皮膚隆起,出現大疙瘩。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涂抹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羅星軟膏等消炎藥物進行治療,將藥物均勻地涂抹在皮膚上之后,應輕輕的按摩,促進藥物的吸收。
5、癤腫:
如果受壓部位皮膚深層的毛囊受到細菌感染,則可能會形成化膿性炎癥,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和硬結。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癤腫切開引流術將病灶部位的膿性物質清除干凈。患者手術后,應避免吃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碘伏為傷口部位消炎,一般用棉簽蘸取少量碘伏在傷口部位擦拭。
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澡,勤換洗衣服,有利于皮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