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乳腺纖維囊性變伴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上皮
2020-03-06 1510次
病情描述:
乳腺纖維囊性變伴導管內乳頭狀瘤,導管上皮普通型增生、灶性非典型增生
提示:線上咨詢不能代替面診,醫生建議僅供參考!
答咨詢實錄
為你推薦
-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能治愈嗎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定期隨訪,有助于及時發現甲狀腺癌復發病灶,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仍有完全治愈的可能。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最常見,惡性度也較低,約占甲狀腺癌的85%,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見于年輕女性或兒童。女性常在40歲前,有些患兒在兒童時期曾做過頸部X線治療。腫瘤生長緩慢,可在甲狀腺內局限數年,病灶可經腺體內的淋巴管自原發部位,擴散至腺體的其他部位和頸部淋巴結,容易忽視其性質。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其發生會受到激素、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如放射性致甲狀腺腫的物質、碘缺乏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首發癥狀為頸部的無痛性腫塊,多數隨吞咽上下移動,少部分有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及壓迫感。手術切除是甲狀腺乳頭狀癌,首選治療方法,出現肺部或骨骼轉移的晚期病例及某些高危病例應行碘131治療,同位素治療前需行全甲狀腺切除術。02:10
-
乳腺導管痙攣怎么辦乳腺導管痙攣,這個提法應該是中醫的提法,作為西醫生來說,沒有這方面的提法。那么這種提法科學不科學,從西醫的觀念來說,屬于功能性的病變。西醫方面所謂器質性病變說土了,就是說病人里面是有炎癥的改變,有腫瘤的改變,這個就是器質性的改變。功能性的改變的意思就是說,通過影像檢查的手段,沒有發現里面有明顯的器質性的病變,這種叫功能性病變。乳腺導管的痙攣,導管的痙攣以后,中醫其實認為就是不通則痛,假如是讓她解痙,或者讓她導管疏通,那么病人就不痛了。01:04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屬于良性腫瘤,是生長在乳管內的有蒂或無蒂瘤狀的隆起性病變,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多見于經產婦女,年齡已40到45歲居多,其中在乳房良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病因也是不明確的,可以分為中央型乳頭狀瘤或孤立的導管內乳頭狀瘤和多發導管內乳頭狀瘤。對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其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乳頭溢液,乳頭溢液主要是表現為單側乳房單個乳管有血性和漿液性的乳頭溢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患者是以無痛性的乳頭溢液而就診的,能觸摸到腫塊的患者非常的小,只占30%左右。從臨床查體上來講,主要是擠壓乳房相應區域出現乳頭的溢血或漿液性的液體,對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只有通過乳管鏡檢查才能明確診斷。語音時長 1:50”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表現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表現它分為兩類:第一,乳頭溢液,乳頭溢液是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常見病癥,多數病人發現在內衣中有血跡或黃褐色污跡而就診,無疼痛和其他不適,大多數乳頭溢液為血性,少數為漿液性,多數為單側單孔血性溢液,少數為多孔溢液,乳頭溢液常為間歇性,量少,有些病人溢液較多,擠壓乳房有滴狀漿液性的血性溢液。少數病人一旦擠出較多溢液以后,腫塊明顯縮小或消失,這是由于大導管乳頭狀瘤及其分泌物逐漸堵塞,里面壓力增大而擴張成囊腫所引起的。第二,有內腫塊,有內腫塊也是導管內乳頭狀瘤常見的臨床癥狀,約三分之一的病人可在乳內觸及腫塊,這種人觸及的腫塊大多是大導管內乳頭狀瘤,多位于乳頭部的大導管或者壺腹中,一般不超過乳暈范圍,少數距中心大約五到六厘米,腫塊多數呈結節狀,少數成條索狀,擠壓可見少量分泌物從相應的導管開口處溢出。語音時長 1:56”
-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會引起腹瀉嗎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一般會引起腹瀉。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患者在男性中比較多見,一般會出現腹痛、體重下降、黃疸、腹瀉等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由于胰管黏液成分堆積,會導致胰腺炎反復發作。若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直徑在2.5厘米以上或囊壁結節直徑在0.6厘米以上,需要遵醫囑進行手術治療。
-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是良性的嗎前段時間,我有位朋友他出現了腹痛、黃疸以及體重減輕的癥狀,這些癥狀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為了明確原因并尋求治療,他決定去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醫生發現他的胰腺內存在分葉狀或葡萄串樣囊性變。針對我朋友的病情,醫生為他制定了詳細的治療計劃,包括手術切除部分胰腺組織以及術后的定期隨訪。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良性會病變這個長期留著理論上有惡變的可能,一般是主張手術切除的。
-
乳導管內乳頭狀瘤是什么腫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也稱乳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為女性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具有一定的癌變率,其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多見于產后婦女,以40~50歲者居多,是臨床上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該疾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來處理!! 建議及時的手術處理,防止惡變。